HJ 442.6-202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监测(环境保护)
ID: |
F10A377A844949019FF7F4E0BB8523E0 |
文件大小(MB): |
0.27 |
页数: |
10 |
文件格式: |
|
日期: |
2021-12-27 |
购买: |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,HJ 442.6-2020,代替HJ 442-2008,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,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,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ffshor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,Part 6 offshore biological monitoring,(发布稿),本电子版为发布稿,请以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,20 2 0 - 12 - 16 发布20 2 1 - 03 - 01 实施,生态环境部发布,i,目次,前言. Ⅱ,1 适用范围.. 1,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,3 术语和定义. 1,4 近岸海域生物监测的一般要求3,5 生物样品采集、保存和运输.3,6 生物样品分析. 5,7 生物监测质量控制.. 5,ii,前言,为贯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,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,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》和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》,规范近岸海域生态环境,质量监测,保护生态环境,保证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科学性、准确性、系统性、可比性,和代表性,制定本标准,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08 年,原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浙江省舟山海洋生,态环境监测站。本次为第一次修订。修订后标准由下列十个部分组成,第一部分总则,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,第三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,第四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,第五部分近岸海域生物质量监测,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,第七部分入海河流监测,第八部分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监测,第九部分近岸海域应急与专题监测,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,本标准作为修订后标准的第六部分,修订主要针对原标准中近岸海域生物监测的样品采,集、保存、运输、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程序,主要修订以下几方面内容:,——按照例行监测项目和其他监测项目对监测内容进行了规定;,——增加确定叶绿素a 检出限的内容;,——用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和定量采样替代了原底上生物和底内生物采样,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,《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》(HJ 442-2008)废止,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、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,本标准起草单位:中国环境监测总站、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、天津市生态,环境监测中心、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,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 年12 月16 日批准,本标准自2021年03月01日起实施,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,1,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,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,1 适用范围,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的样品采集、保存、运输、分析、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,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的生物监测,2 规范性引用文件,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。凡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,标准,GB 17378.7 海洋监测规范第7 部分: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,GB/T 17826 海洋生物分类代码,HJ 168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,HJ 442.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一部分总则,HJ 442.2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,HJ 442.3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三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,HJ 442.1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,HJ 73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,HY/T 147.5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5 部分:海洋生态,3 术语和定义,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,3.1,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,定期和定点(区域)分析与测定生物个体、种群或群落因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反应并,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类别,3.2,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,是一类自养型的浮游生物,多为单细胞植物,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体,能吸收光能和,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,自行制造有机体(主要是碳水化合物)。主要包括硅藻、甲藻、绿,藻、蓝藻、金藻、黄藻以及藻类孢子等,它们是水域的主要生产者,2,3.3,浮游动物zooplankton,生活于水层中被动地移动的细小动物统称为浮游动物。包括浮游的原生动物、腔肠动物、,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和异足类、甲壳动物、毛颚动物、被囊动物、浮游幼虫以及其它门类中的,个别浮游种类等。按个体大小可分为巨型浮游动物、大型浮游动物、中小型浮游动物和微型,浮游动物。本标准中的大型浮游动物、中小型浮游动物分别指使用GB 17378.7 浅水Ⅰ、Ⅱ,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到的浮游动物,3.4,微生物microorganism,指个体很小、一般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辨认的许多类群的生物。广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、,放线菌、霉菌、酵母菌、螺旋体、立克次氏体、支原体、衣原体、病毒、类病毒、原生动物,及单细胞藻类,3.5,群落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,是生物群落总体水平上的特征之一,也是群落一系列属性中最主要的一项。群落结构包,括营养结构、空间结构(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)、时间结构(昼夜节律和季节性分布)和物,种结构等各个方面,3.6,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,指生态系统或群落中,数量多、出现频率高的物种,3.7,种类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,以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它们的相对多寡为衡量的指标,既包括群落中现存物种的数,目,也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(即均度),即群落内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寡和不均匀性,3.8,均匀度evenness……
……